筑路一生心向黨 百歲老人大多吉的入黨心愿

作者:張雪芳 馬恩義發(fā)布時間:2025-07-04 來源:西藏商報


大多吉與三女兒米瑪卓瑪。

  在拉薩市堆龍德慶區(qū),一間整潔敞亮的屋子,104歲高齡的大多吉坐在窗邊,目光仿佛穿越了漫長歲月。這位見證了新舊西藏滄桑巨變的老人,用微微顫抖卻無比堅定的聲音,道出了深藏心底的愿望:“我現在最大的愿望,就是加入中國共產黨。”這句樸素的話語,飽含著一位世紀老人對黨最深沉的信賴與向往。

  轉折點:從放羊娃到筑路人

  1921年5月5日,大多吉出生在拉薩市曲水縣茶巴拉鄉(xiāng)色麥村。他的童年浸滿了舊西藏的苦難:每日僅靠二兩糌粑果腹,衣衫單薄難以御寒。白天為別人家放羊,夜晚則蜷縮在狹窄、陰暗、寒冷的小土屋里。那段艱辛歲月,成為他人生的底色。

  命運的轉折發(fā)生在1950年。為支援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進駐西藏,修筑被譽為“生命線”的青藏公路的浩大工程在世界屋脊上展開。正值壯年的大多吉,毅然加入了這支由軍民組成的筑路大軍。在冰天雪地、高寒缺氧的極端環(huán)境中,他和“金珠瑪米”并肩奮戰(zhàn),揮動鐵鍬、十字鎬,用鮮血和汗水澆筑這條天路。

  “與‘金珠瑪米’一起修路,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高尚的品質,受益匪淺,也為我照亮了人生的道路?!崩先嘶貞浀馈_@段經歷,不僅錘煉了他的意志,更在他心中播下了信仰的種子。

  四十年:風雪養(yǎng)路情

  由于勤奮肯干、積極向上,部隊將大多吉推薦到公路部門,安排到位于羊達鄉(xiāng)的一個道班工作,他從此成為一名真正的“公路人”。1954年,當第一輛汽車駛過他們親手參與修筑的青藏公路時,那激動人心的場景深深烙印在大多吉的記憶里:“我們揮著鐵鍬歡呼,道班上的6個人圍成一圈跳起了舞。那一天的場景我一直都記得最清楚?!?/p>

  1951年5月23日,西藏和平解放后,大多吉的生活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?!坝辛朔€(wěn)定的工作,也有了穩(wěn)定的收入,當時每個月就有35塊錢,能吃得飽了、穿得暖了,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相處?!彼钋榈卣f,政府部門對養(yǎng)路工人關懷備至,每逢節(jié)日都送來面粉、酥油、大米和衣物,“對我們都像親人一樣”。懷揣著這份感恩與責任,大多吉在道班一干就是40年。

  青藏公路環(huán)境極其艱苦,路線長、海拔高,冬春季節(jié)路面常被冰雪覆蓋。作為班長,大多吉帶領同事們不分晝夜除雪保通。沒有先進設備,道班最“先進”的只是一輛馬車,但沒有馬,需要用人力拉車。搶修公路時,他們往往需要徒步二十多公里拉運防滑料,腳底磨破結出厚繭;遇到落石,就徒手搬運或用大錘、鏨子破碎巨石。

  “每個人的手都起了繭、裂了口、流了血,但大家都很有干勁,只要有力氣,養(yǎng)路就不停?!崩先藫]動雙手,激動地講述著當年的奮斗歷程。40年間,大多吉輾轉了10多個道班,多次被評為優(yōu)秀道班班長,每到一處都傾囊相授,帶出了一批又一批養(yǎng)護能手。

  期頤老人的赤誠心愿

  大多吉是舊西藏的親歷者和見證者,對那段黑暗歲月深惡痛絕。成家后,他以良好家風教導子女,經常帶著孩子們參觀博物館、瞻仰“兩路”紀念碑,向他們講述筑路的故事和其中蘊含的精神。

  在他的言傳身教下,子女們接過了他手中的“接力棒”:兒子生前是山南公路部門的養(yǎng)護工人,四個女兒也都是公路養(yǎng)護的好手,成就了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“公路之家”。

  這位跨越世紀的老人,用沙啞卻充滿力量的聲音,用藏漢雙語唱起了《社會主義好》:“社會主義好,社會主義好,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……”歌聲中飽含著真摯的情感。他動情地說:“‘金珠瑪米’是我的恩人,中國共產黨是我的恩人,沒有共產黨,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,也沒有今天的幸福晚年?!?/p>

友情鏈接